定边文明网  2024年04月17日

繁體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创建 >  道德建设 >  >正文

“最美定边人·杰出人才奖” | 支边人毛裕贵:从黄浦江畔到黄土高原 为小城“点亮”万家灯光

来源:定边融媒 责任编辑:赵舫 时间:2021-08-13  

“到西北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迁精神”激发着中国新一代大学生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当时,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毛裕贵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怀揣着建设祖国大西北的梦想做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从上海来到了定边,开启了他为“点亮”定边奋斗的一生。

微信图片_20210813094123_副本.jpg

在定边县刚刚召开的最美定边人 “来定支边人员”暨杰出人才表彰大会上,毛裕贵获得了“最美定边人·杰出人才奖”,在大会上他作为支边代表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微信图片_20210813094129_副本.jpg

今年91岁的毛裕贵,行动虽不似年轻人利落,但他眼眸澄净、眼神坚毅。在讲起过去艰难的岁月时,他笑中带泪,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1956年他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去到了西安,1966年辗转来到定边,从黄埔江畔到黄土高坡,从满是霓虹灯的大上海到这个还没有通上电的边陲小城。毛裕贵说,当初他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到西安时,已经做好了在生活上吃苦的准备,可来到定边的“苦”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苦。

微信图片_20210813094137_副本.jpg 

毛裕贵说:1966年到定边,我那会儿是研究所的研究员到了定边机械厂当个电工。那时候定边没有电,哪有个电呢,老百姓都是点的煤油灯,我们全县就机械厂有那么一台四十五马力柴油发电机。晚上六点到十点送电四个小时,所以那会儿五六点以后街上基本上就没人了,晚上整个建筑一片黢黑,就我们两个电工在街上查线路,查用户。所以在这样情况下,定边的人们要生活需要用电,定边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电。

从此,他在这个全县仅有的一台45马力手摇式柴油发电机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在建设四个变电站的十年间,毛裕贵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工地上度过。白天骑着自行车到数十公里远的地方收集盐碱地质资料,攀爬在工地的脚手架上,晚上在煤油灯下看图纸,睡在工地和湿草堆上,就这样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

毛裕贵说:1977年六七月份,我记得是,变电站算是建成了,马家滩电送过来到砖井。那时候我在砖井下了第一道操作命令,命令向定边县城送电,因为变电站盖到砖井,从砖井到定边加一条10千伏,一万伏的线路,把电送到定边县城。一进城门,看县城里面满街通亮,那会儿可真是激动人心,老百姓都从家里跑出来,在街上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来电了,来电了,哎呀,这感觉确实热泪盈眶,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也觉得自己对定边可以有所作为,定边县也是需要我的,所以自己也不嫌苦

谈起为定边电力事业“开荒”的岁月,不论是在荒郊野外工作克服无法想象的重重困难,还是本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他把土木工程的知识一点一点从头来学,但是在毛裕贵看来,与妻子的为这个家的付出相比,这些困难他觉得都不算什么。

微信图片_20210813094143_副本.jpg

时光荏苒,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清华大学毕业的上海人毛裕贵已经在定边落户生根了,很多人问过他后不后悔把根扎到这个小县城,曾经也有很多机会去更大的城市发展,毛裕贵说,他不后悔,生活在哪里都是过,可是在定边却从一个没通上电的小城到现在的满城灯火,为这个小城“点”亮灯光,好像也让他看到了自己为小城“光明”奋斗的一生。

毛裕贵说:“定边那时候,我们那么艰苦,老百姓看见电是那样的喜欢,自己感觉到吃的苦还是值得的,觉得自己对定边和人民还是有所贡献,定边还是需要自己的。我现在常说把定边当成了我第二故乡,我生长在上海的黄浦滩黄浦江,我现在生活在定边的黄土地,我把黄土地跟我黄浦江比成一样,所以我把定边已经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西迁精神铸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丰碑,毛裕贵用他一生为定边电力事业无悔的付出感染着他的家人,如今,他的子孙们也都在电力岗位上工作着,为定边电力事业奉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


陕西文明网(网页打印)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主办:定边县文明网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北关路1号县委大院

定边文明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陕ICP备18017328号-1

网站地图

陕公网安备 61082502000109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