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文明网  2024年04月17日

繁體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 >  我们的节日 >  >正文

内蒙古的中秋节

来源: 责任编辑: 时间:2016-09-09  

 内蒙古本来并不过中秋节,最常过的节日则是春节、五月节及那达慕大会。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同满族和汉族接触的较早,大概受他们文化的影响,也有了过八月中秋节的习惯。在清代各民族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发展,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就成了我国各民族人民迎接夏季万物生辉和庆祝秋季农牧业生产丰收的共同节日。

  吃月饼 

  这可不是内蒙古的特有风俗,相信不会有哪个地方过中秋节不吃月饼吧,但内蒙古的月饼却有些与众不同。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

  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

  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内蒙人在制作月饼时,都会在月饼中抽取一块,放入一颗小肉丸,混在月饼堆中,谁能够吃到这块月饼,则成为这

  一年中为大家带来幸福的人,而这个人就被称为福星。当然,我在内蒙过中秋时,月饼基本块块都有这种小肉丸了,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燃灯

  是内蒙古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过节庆祝方式。每到中秋之夜,家家门前必会点起一盏竹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

  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而孩子们则拿着各种各样的灯笼到处串门,相互比较谁的灯笼更加漂亮。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现在,虽然已不再按照古时那样中规中矩地祭祀上香,但我们每个孩子过节时,都必须戴上一个纸

  制的兔爷帽,听长辈说,这是为了让兔爷保佑我们,让我们避过灾难,躲过恶鬼的侵袭。

  玩月 

  赏月在内蒙古则叫玩月,方式基本相同,家家门前铺上一张席子,上面摆着果脯月饼,家人围着果脯月饼盘膝而坐,在月下谈天说地,为远在他乡的兄弟姐妹们祝福祈祷。


陕西文明网(网页打印)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主办:定边县文明网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北关路1号县委大院

定边文明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陕ICP备18017328号-1

网站地图

陕公网安备 61082502000109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