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文明网  2024年11月12日

繁體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创建 >  道德建设 >  >正文

芳秀,他用一生来种树!

来源: 责任编辑: 时间:2018-03-16  

 2月27日,新春伊始,天地万物渐渐复苏起来。从307国道进入石学线一直驶向地处定边县白于山区腹地的学庄乡黄伙场村,一路的树木草丛越渐稀少,离开公路,走上纵横于山梁沟峁间的土路,车轮扬起的沙尘更是铺天盖地,几乎将行车的视线遮挡了个干净。

  “山高路远,唾沫洗脸”,对于常年生活在白于山区的人们来说,这一切可谓司空见惯;要想在这种地方种活树、长成林,更不啻于天方夜谭。但有一个人偏不信邪,他用近20年时间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山区造林的“土法子”,愣是在常年干旱少雨的白于山间,让近15万亩童山秃岭变成了绿色瀚海……

  他,就是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国家绿化奖章获得者、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者杜芳秀。他说自己有一个理想,那便是——“愿用一生绿荒山”。



  杜芳秀(中)与记者畅谈造林历程

  铭记无柴苦,勇踏造林路

  杜芳秀,1954年出生在同样地处白于山区腹地的吴起县长城乡东洼村,由于家庭贫困,没读完小学的他被迫辍学回家。1972年参军后,他因优异的表现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因伤复员返回老家。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过去的生产生活条件真的是太差了。上山拔一下午草,一头牛都喂不饱;生产队里砍下的树梢、树枝,都要上秤称了再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村民为了烧火做饭,时常要靠捡驴粪蛋、羊粪珠来维持,就这队里还要排好顺序挨家挨户地轮着。人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无柴之炊’才是真的苦。”杜芳秀笑着说道。

  杜芳秀(右)介绍核桃情况

  正因如此,复原返乡的杜芳秀不禁回想参军期间所见秦岭一带的成荫绿树,便有了动手种树的打算。在担任生产队队长后,他便开始带领村民在房前屋后、山格种起了树,不为别的,就想破解那做饭缺柴的困扰。

  1981年,因家住定边县胡尖山公社(现已并入学庄乡)的姨姨年老体弱、无人照料,他和妻子商量后便带着刚刚满两岁的儿子落户到黄伙场大队张窑村。但当时的黄伙场,生活似乎比东洼村还要艰难“。因为已经尝到植树造林的些许甜头,我就想着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些杨树、柠条,最起码自家烧火不用愁了。那时候,我就四处砍些树枝,在田间地头刨个坑、浇点水,平时再稍微管护一下,能不能活就看它们的造化了。”杜芳秀说。


  杜芳秀在沙地开展的治沙障蔽设施

  谁料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杜芳秀的手中一棵棵树苗日渐茁壮,但村民的不解也越来越多——“你种那么多树干啥?羊都放不成了!”杜芳秀回答说:“树长大了,叶子能喂羊,树枝能烧火,咱们得看长远些。”其间,村长还曾专门找到杜芳秀问,“你到处栽树,那树长大了是不连地也成你的了?”杜芳秀笑着说:“我知道这地是国家的、集体的,你就放心让我栽吧,这树栽在谁家地头算谁的,将来让我阔(修剪)点树苗就行。”

  除了种树的心思,杜芳秀在村务农期间,同样还有着灵活的经济头脑。早在1983年,具有商业眼光的他便在乡政府所在地开了第一家小饭馆,到1988年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但他并没有贪图安逸,而是在自己承包的320亩集体土地上试种了黄芪、甘草等药材,第三年秋季仅黄芪便卖了2万余元。


  大漠沙棘硕果累累

  手里有了点钱后,杜芳秀又将目光盯准了眼前的荒山。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反对,他拿出了全部积蓄分两期承包了村里的2200亩荒山,期限为30年。那年春天,他就开始雇用当地农民,漫山遍野地开始栽种杨柳、柠条、木瓜、药材等。

  1994年,杜芳秀在北京期间,无意间发现荞麦皮枕头很走俏,1斤能卖到四五元钱;而定边盛产荞麦,荞麦皮货源充足不说,一斤的价格才八九分钱。嗅到其中商业价值的杜芳秀,返乡后不久便带着近百个荞麦皮枕头重返北京摆地摊销售,谁料不到一天便将全部产品销售一空。眼见此景,杜芳秀下定了在北京长期开展荞麦皮枕头批发、零售的想法,而产品也一直供不应求。短短两三年下来,他便轻松挣到了近40万元,在当时看来这绝对堪称一笔“巨款”。

  当杜芳秀的经商事业进行得一帆风顺的时候,他的生又因为一项国家政策的出台,再次出现了一个急转弯。


  杜芳秀在组装林地灌溉管道

  杜芳秀说:“当时,我无意中了解到国家颁布了退耕还林政策,并且听说老家吴起县已经干得有声有色了,我就再也无法按捺心中一直抱有的那个绿化荒山梦,心里的那团火真的是一下就燃起来了。1999年,我就带着全家老小,毅然决然地离开北京回到了黄伙场村,并续签了2200亩荒山的合同。”

  或许就连杜芳秀也不会想到,当年自己选择的这条治理荒山、绿化家园的“长征路”,居然会这么长……

  企业联农户,共享造林利

  当杜芳秀壮志满满地回到家乡,准备展开手脚大干一场时,迎接他的却是父老乡亲的一盆盆冷水:“咱村的地本来就打不下粮,你把地退耕还林了,是想让大家吃树皮还是树叶啊?”“咱们一辈辈人都这样过来了,你非要逞能耐搞退耕,这粮打不下、羊放不了,还让不让大家过日子了!”

  “植树造林就是要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当年的杜芳秀只撂下一句话,便带领5名村民住进了山上两孔旧窑改造的“造林办公室”。每天天还未亮,他就上山挖坑、栽树,太阳不下山人就不家,吃饭、喝水都是由妻子送到山上。


  一草一树总关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他顺利完成了2200亩的荒山造林,为此春节之前他特地编写了一副对联“誓将秃岭变绿洲、敢叫荒山成林海”并贴在窑洞门前。以后的每年春节,杜芳秀都会将其重新写一遍,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和鼓励。

  次年,他又一次性承包了1万亩荒山,并动员周边30多户农民与他联户承包荒山3.1万亩。当年7月,在学庄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杜芳秀还登记注册了“定边县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并坚持以“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改善生态、多种经营、滚动发展、造福百姓”为宗旨,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退耕还林、舍饲养殖为起点,按照“公司+农户”模式将公司和群众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绿化、禁牧退耕的积极性。

  公司已经成立,目标也已明确,但如何组织发动更多农户加入,仍是摆在杜芳秀面前的头号难题。也是从公司成立的那天起,他每天都骑着旧摩托车走村串户,动员村民参加会议。据了解,仅2002年杜芳秀便先后召开上百场动员签约会,并用身边的人和事做比较,给群众讲解分析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宣扬退耕还林多种经营的好处。经过常年的不懈努力,当地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甚至有农户从几十里外赶来与公司签订联户承包协议。

 育苗基地

  “当然还有不少群众不愿参与,一听开会更是不屑,还说你杜芳秀又不是党委、政府,开的哪门子会?见这法子不行,我就又换一计,买只羊杀了先给炖上,再整上几瓶酒,然后说请大家喝酒吃肉,他还能不来?饭桌上酒喝着、话也拉着,一份份协议自然也就签出来了。”杜芳秀说。

  而在开展联户承包的过程中,为了建立公司与农户紧密的合作机制,真正使荒山变绿、群众受益,杜芳秀在公司出台了一系列让利于民的措施,通过与村集体、农户签订合同,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三方1∶1∶8的比例分配收益,造林过程农户无需负担任何费用。

  2006年以来,为了改良山地造林的树种结构,形成退耕还林长效、实效,杜芳秀还多次前往东北地区考察樟子松、油松生长、繁育情况,不仅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育苗基地,还开始在公司承包的土地上种植针叶树种。



  秀海公司员工对柠条进行平茬

  “最初在山地种植松柏时,因为白于山浅山地区有不少胶泥土,保水性较差,加之是人工挖掘树坑,不光效率低、成本高,树苗的成活率更是低得可怜,因此不少村民议论纷纷,说老杜造林就是为套取国家项目资金。后来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先后用推土机、挖掘机挖鱼鳞坑种树,情况立即大有改观,树苗成活率可高达90%左右,原本不足半米的树苗,10年后便长到4米以上。”杜芳秀妻子、陕西省绿化女状元尹志琴说。

  荒山成绿海,不负造林人

  2006年,杜芳秀和他的秀海公司还承包了定边县城以东长城林场的沙地1.55万亩,并投资25万元修通9公里硬化路,建起一个由50户农民组成的移民新村,并在公司所在地东边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种苗基地。此后,为了改善定边县城气候环境,杜芳秀和他的公司在定边县城东西两侧各种植1万亩针叶树种生态林业基地,在县城西南方向的伍星庄、马团庄、十桥子、木瓜沟等村承包土地1.45万亩开展植树造林。

  截至目前,杜芳秀植树造林面积已突破18万亩,遍及定边县白于山区及风沙草滩区的8个乡镇,且保持着每年近万亩增长速度。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不断地优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已是花甲之年的杜芳秀越发精神矍铄、干劲十足。

  走进杜芳秀位于黄伙场村西南方向的造林基地,一处“绿化祖国”的图案甚是醒目,这是杜芳秀早年开始植树造林工作时为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看起来很宏大,却又很实际。只要我们造林人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悔付出,用双手种起一棵棵树苗,用汗水浇灌一寸寸土地,便是对‘绿化祖国’这个目标的最好践行,就离绿水青山更进一步。”杜芳秀说。

  杜芳秀在林场构绘的“绿化祖国”图案

  而在杜芳秀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主动投身到杜芳秀绿化造林的队伍中来。他们或出地入股、或承包单干、或任护林员、或打临时工,年收入从几千元到上万甚至几万元,生活条件、收入水平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伙场村村民吕世友,是当年杜芳秀开展植树造林的首个联户对象。“当年,杜芳秀反复劝说我退耕还林。耐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我一次性退了110余亩耕地,并全部栽上了树。也是从那时起,我每年在秀海公司务工的收入都有三四万元,再加上国家退耕补助和养殖业、做黄酒的收入,每年纯收入可达五六万元。”吕世友说。

  黄伙场村80岁的老人王安福,从2002年起就在秀海公司当上了护林员,每年的收入为1万元。现在他每天都要到胡尖山林区去转一转,照看是否有羊群进入林地。“到了我这个年纪,每年还能净赚1万元工资,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巡山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看着那些小树苗一天天长大,心里可高兴着呢!”已有点耳背的老人乐呵呵地给记者讲道。

  “今年已经是我跟老杜干的第13年了。过去是他撵着群众退耕造林,现在反过来了,群众都撵着杜芳秀希望能承包自家的荒山荒地。毕竟那些土地撂着也无人耕种,承包给秀海公司,农民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承包的钱,退耕还林的政策补贴也有不少,大家再到他的造林工地打工,每天还能收入上百元。”村民高志士说。

  “承包土地植树造林公司确实有收益,但因为我们是滚动式发展,所有的收入也就都投到新的造林项目里去了。尤其是近几年开始种植樟子松、侧柏等针叶树种,成本很高,就眼前看基本上没账算、没利图。但我知道10年、20年、30年后,待到松柏成林、绿树常青,我们的子孙后代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了。相信到那个时候,我们所生活的整个生态环境都会得到极大改善,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将再不见黄沙漫天,再没有秃岭荒山,到处都是绿水青山,这就是我们造林人最大的心愿了!”杜芳秀指着他造出的荒山林海说。(来源:榆林日报)


陕西文明网(网页打印)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主办:定边县文明网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北关路1号县委大院

定边文明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陕ICP备18017328号-1

网站地图

陕公网安备 61082502000109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